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50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我爱吉首大学

作者:  文/尹砥廷


  八十年代初,我调入吉首大学,屈指一算,三十多年了。三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十年啊!我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可以说,我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吉首大学,吉首大学也将一切奖给了我,我深爱着我的吉首大学。
  2003年,我办了退休手续,但仍然承担着《唐诗宋词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直至2017年因病住医院才正式退下来,为的就是多献一份余热,多做一点贡献。现在,每天我都要在校园里转,望望高耸的教学楼,看看明亮的学术报告厅,瞅瞅设备齐全的各类研究室,为的也是满足心中那份深爱的情感需求。青春无悔,岁月如歌,回首往事,我心潮澎湃,真是感慨良多。
  一、大操坪我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清早必来大操坪跑步。只要一踏上那10条并排、绕着足球场转的四百米跑道;只要一看到跑道周边那布局合理的单杠、双杠、秋千,还有主席台、看台以及值班室、休息室、体质监测室、健身房等等体育设施,一股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因为省大学生运动会曾在这里隆重举行过,我们作为东道主,接待过来自三湘四水的体育健儿们;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曾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填过土、挑过沙、拉过石滚,大操坪是我们吉大人齐心合力,一锄一镐地挖出来的。
  记得我担任中文系89级二班的班主任时,就接着其他系科,和班上同学一起在这里搞过近半个月的义务劳动,主要任务是挑土,继续填平从砂子坳流进来的一条污水沟。第一天来到这里,面对高高低低、乱石垒垒的一大片,看到刺蓬草丛中还不时有蛇钻进钻出,胆小的同学就心里发怵,不免议论起来,但最后都认识到,为了尽快摆脱在那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上搞活动的窘困,自己动手修个大操坪,吃点苦也值!由于大家都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劳动中个个都很卖力,肩膀磨破了皮,就戴上自制的护肩继续干。我们每天早上乘校车从大田湾来这里,中午新校区的大师傅会照例为我们每人准备一碗面条。但也出现过两次例外,一次是校车发生故障,我们只得走路。为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当时我心血来潮,让同学们整好队伍,并将手中的哨子递给班长,说:“搞个行动军事化吧!”于是我站进队伍,在班长一二一的指挥下,高喊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在马路上摆手阔步前进着,以致声震林木,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观看。还有一次例外情况就是吃中饭,同学们都已去了食堂,我因跟着王树茂老师搞验收检查,他当时是工程现场指挥,办事极为认真负责,拿着皮尺这里量那里测,拖长了时间,待我来到食堂,早已下班了。当时这里又没有商店,于是我只得到先搬过来的同事家里去,本想混顿饭吃,但坐下来待同事问时,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回答说:“饭吃过了,倒杯茶喝喝吧!”真是爱了面子,饿了肚子,想来好笑。
  我们完成任务后,又由别的系科接着干,就象接力赛似的,一棒一棒地往下传,大约又过了两三个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操坪很快修成了,以后再几经加工建造,终于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现在,我是在大家同心协力修建起来的大操坪里跑步,正享受着我们自己的一份劳动成果,心中怎能不惬意呢!每天我来大操坪,都会碰到几位外单位专门驾车来的同志,见面闲聊时,他们总会说:“以前这里是荒地,没有路。现在路宽,树也多,空气好。来大操坪锻炼,很舒心。”听到这样的话,心中感到格外高兴,觉得是对我们所付出的一种褒奖,也使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硕果的抢眼迷人,美景的赏心悦目,都是靠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精神创造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二、风雨湖风雨湖,是我们吉首大学利用地形建造起来的一座人工湖。这里原来是砂子坳的一片低洼地段,两边斜坡上长满杂草,谷底有几丘闲置的稻田,约摸一个篮球场大小。八十年代初,州里曾在这里举行过“三月三”的民俗活动,田当成了舞台,斜坡则是天生的看台。一时间,只见满山遍野,男女杂沓,老少簇拥,在坡上或坐或站,兴致勃勃地俯看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同胞表演民族舞蹈,真是风情迷人,野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6年,校教代会召开,向宏业书记专门领着代表参观了新校区。走到这里,没有路,大家得选着石头一跳一跳地向前,我灵敏度低,一下踩进了淤泥,结果扯出了脚却卡住了鞋,出个大洋相。在这次大会上,向书记要求代表为新校区建设献计献策,大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校党委集思广益,设计方案又几经修改,最后确定在这里拦坝蓄水,建造人工湖,就这样,一泓清水,碧波荡漾,为校园美景增色不少。水蓄满后不久,还在这里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龙舟赛。从此风雨湖美名远扬,成了众人仰慕的休憩观景圣地,许多青年男女拍婚纱照也要来这里,围着风雨湖选点取景,设法将美摄入镜头,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记得2000年,我应邀到香港参加“孔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当台湾的几位学者问及吉首大学时,我情不自禁地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赞颂我校的环境之美,这虽然不免有点夸饰,但确实是我对风雨湖那份爱怜之情的真实吐露。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砂子坳市区的发展,新校区人口的急剧增加,湖中水质也慢慢变黄发臭。学校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开始是动员师生在岸边栽竹植树,很快两岸修竹婆娑,松、樟亭亭如盖,可就是不见湖水变清。接着又在湖中安装制氧机养鱼,也效果欠佳。接着又引进一套污水处理设备,日夜开机运作,水质也不见好转。接着又几次放干湖水,几经清淤,还是不行。接着又安装大口径管道,将砂子坳和校园的生活污水导出去,湖中水质明显好转,但还是不够理想。接着又抽取地下水,定期注入湖中,就这样锲而不舍,终于使一湖碧水呈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当你在岸边的茂林修竹里穿行,鲜花野草的芬芳就会扑鼻而来;当你沿湖畔信步,那清平如镜的湖水,就会将一幢幢高高耸立的楼房倒影,送入你的视野;当你站在玉虹桥上矫首遐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时候,那“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古典名句一定会涌上心头。至于入夜,教学楼、图书馆的辉煌灯火与湖边、桥上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更会给你以光明与希望的力量。亲爱的朋友,这美景的出现,可都是吉首大学那干事不松劲,受挫不气馁的坚韧精神所带来的,那么请你和我一起,为她唱支赞歌吧!
  三、总理楼总理楼,是朱镕基总理2001年4月7日视察吉首大学后,亲笔审批修建的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教学楼。它矗立于校园中心,成了我校地标性建筑之一,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总理楼。这里原来是个斜坡,坡脚有眼鱼塘,沿路向南约两百米处,是座加油站,旁边有口凉水井,第一批搬过来住在一、二栋宿舍的教职工,常到这口井里挑水。学校自总理楼竣工后,其他配套工程也陆续建成。就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全校师生陆续由大田湾老校区搬了过来,新校区从此呈现出朱总理在《湘西》一诗里所称:“熙熙攘攘人丁旺”的繁盛景象。继朱总理之后,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也视察了吉首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也来我校指导过工作。中央的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吉首大学从此进入了快车道,迅速改变了自己的面貌。
  随着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校园环境的不断美化,人才引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跟着跃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西部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许多高级别的座谈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都在我校举行。这样,总理楼又成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相见相聚之所,一楼大厅那刻有朱总理《湘西》一诗的大牌匾,也成了与会专家教授们摄影留念的标识物。每当见到贵宾们笑容满面在校园里走动的时候,我在欣喜之余,一件往事,不免闯入记忆。那是1986年,我到汕头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当代表见面相互介绍情况时,我说:“我是吉大的。”对方钦羡地说:“吉林大学,来趟真不容易。”我忙解释:“我是吉首大学的。”对方仰头张嘴:“啊,基础大学。”待我再要解释时,对方早已左顾右盼而言他了,当时弄得我真是不好意思。现在我们是不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了。起码在知识界,不会有人再将“吉首大学”这名号,天上地下般给搞混了。我想,这与我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教学、科研成果的令人瞩目,影响力得以扩大,知名度得以提升是分不开的。这只要看如今我们得忙着接待来自省内外一些高校的校长和参观团来我校交流、学习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我校在全国高校之林中地位的显著变化了。
  我站在总理楼前,心情无比激动,中央的关切,转化成了我们的力量。回想当年,我只要走进总理楼,使命感就油然而生,往这里的讲台上一站,就会激情满怀,口若悬河,将我所知所学传授给学生;只要往这里的“读书沙龙”室里一坐,就会思绪如泉喷涌,追本溯源,论辩阐释,不尽不止。现在,我已正式退休了,但爱的情感催我常来这里,当我看到年轻的同事们,提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各自走进所属研究室、实验室、办公室的时候,我内心就充满了自信,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当我看到莘莘学子们夹着书本讲义,朝着总理楼方向涌来的时候,我内心就充满了希望,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之光;当我看到总理楼前的“启明广场”上,老人们围在电视大屏幕前兴奋地看报导校情的影视录相时,我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觉到做为吉大人的无尚荣光。
  仰望庄严雄伟的总理楼,我明白了: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党英明领导的结果,都离不开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力支持。我也明白了,我们学校由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成了一所拥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学府,就是靠我们几代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努力才取得的。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吉大时,曾面对欢送他的全校师生们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我想,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没有忘记党对我们的关怀和勉励;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承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望着高高的总理楼,想着朱总理的殷切嘱咐,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深爱着我的吉首大学。记得每届学校领导都说过:“我们要争创一流大学!”我想,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这个目标不会是遥远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胜利的鲜花为勇士而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永不停步地向前走,我们就一定会迎来新的辉煌。作者简介:
  尹砥廷,男,1938年8月生。汉族,教授,湖南洞口县人。1962年7月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到湘西,被分配在永顺一中任教。1984年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担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通史讲座》、《古代名作赏析》、《唐诗宋词欣赏》、《汉赋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本科、研究生)、《汉赋的美学思想》(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过 《湖南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建设———古典文学课程建设》、《传统儒学对湘鄂渝黔区域民族教育的驱动与制约》等省级科研项目三项。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散文之源》、《中国文化概论》(夏昭炎主编,多人合著)、《承传与超越———现代视野中的孔子思想研究》、《求索集》等。另在《船山学刊》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欧阳修散文的美学特质》被《新华文摘》摘登,《浅谈〈左传>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881次访问,全刊已有44647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