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689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实践 感悟 升华

——我校“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集锦

作者:记者 翁凯


图为志愿者出征宣誓 武景摄



  2015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但烙在我校学子脑海中的印记永远也无法抹平。在“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这面鲜艳旗帜的引领下,整个暑期,在武陵山区的土家苗寨、山顶沟壑,随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火热的激情。回想起“三下乡”的日子,这些学生们诉说的并不是“三下乡”过程的艰苦,更多的是回味其中在大学校园里阅读不到的东西、认识不到的价值,以及无法体验的人生历练。
  

一所“学校” 点燃山里孩子的梦想

    联团村,坐落在吉首市矮寨镇的莲台山半山腰,海拔800余米,山高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被称为吉首市的“屋脊”和“西伯利亚”。山里的孩子们上学每天下山得走5公里到镇子里的小学,放学后,又得爬山5公里才能回到山里的家,小小年纪就得“起早摸黑”。因为贫穷,他们中的大多数读完小学就辍学,不是他们不想读书,而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必须成为家里不可缺少的劳力。
  7月中旬,我校11名指导老师、32名学生组成“心灵关爱团”,用挨家挨户拼凑起来的座椅,在村子里唯一的公共活动场地——一个极不规则的“篮球场”建起了露天的“联团筑梦学校”。
  “学校”虽然简陋,但着实让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孩子兴奋不已。孩子们“入学”的积极性外界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上课的铃声,没有老师的叫唤,从天亮到天黑,孩子们自觉地聚集到“学校”里。
  石娟、石贵银,是“学校”里两位最惹眼的学生,姐姐石贵银,今年18岁,小时候发高烧染上脑膜炎,落下了轻度智障,早早便辍学在家。8岁的妹妹石娟在一次意外受伤后没了头发,每天都戴着一顶帽子。上课时,姐妹俩总是来得最早。虽然比一般孩子反应慢一拍,但石贵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写起字来特别费力,一笔一画却相当认真;跳健美操的动作很是笨拙,但始终认真地跟随老师练习。让志愿者备感惊喜的是,上完几次课后,石贵银主动向老师提出想担任健美操课的领舞。志愿者的到来,点燃了石贵银孤寂生活中的一丝光亮。村里人都说,自打吉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来了之后,过去成日关在家里不出门的贵银变了,喜欢出来溜达了,见到人也不再躲避,脸上老挂着笑容。
  妹妹石娟总是笑嘻嘻的,天真开朗,内心却有着不能碰的痛。除了二姐石贵银,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几年前已远嫁他乡,少有音讯。三姐石桂花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被吉首市一所重点中学录取,无奈家里困难,准备放弃入学,暑期就到吉首市一家餐馆打工。
  得知石家姐妹的艰难遭遇,“心灵关爱团”的志愿者将200元钱和一些书送到了石贵银和石娟的父亲石绍金手中。年过60的山里汉子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不停地双手作揖,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最小的妹妹石娟拉着志愿者的手,声音甜甜地说:“我以后要好好努力读书,要养我二姐,照顾爸爸妈妈。”在场的志愿者都红了眼圈。
  “我实在不忍心拿起相机拍下那个画面。”回忆起那一刻,负责团队宣传的志愿者张欣轻声说。
  “筑梦学校”时间很短,但与山里孩子们建立的情谊却很深。临走前,孩子们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做了大大小小的纸花,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那天,志愿者陈永行深夜中远远地发现昏暗的灯光下有一道身影,走近一看,是石贵银,正在折着一张长方形的纸,纸没折整齐,一次次地展开,重来,反反复复……神情如此专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石娟的三姐石桂花重返校园了。她给志愿者打来电话说,自己一定会珍惜上学的机会,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从联团村回来后,志愿者安昭旭说:“我觉得自己成熟了,更懂得付出和分享了。”队长周山林说,“我们曾对现实有抱怨,有不满,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实践,相比那些孩子,我们其实特别幸福,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下转二版)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207次访问,全刊已有44644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