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09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红 色 迷 雾

作者:文/张静

  路过湘江,走近橘子洲头,一位伟人在这里眺望远方,他目光坚定,神情恳切,指点着江山,文字在他心中激扬万里。啊中国!祖国!您要向何处去?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已然开始。就在这湘粤边界地区,在这潇水湘江两畔,中央红军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大厮杀,经历了长征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它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这一战役,就是湘江战役。
  当时红军被阻于湘江以东,指战员浴血奋战,激战至弹尽粮绝后,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强渡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岳王塘江水流速很缓,湘江战役后,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红色长征,灰色的湘江。
  那一团迷雾慢慢变红,又慢慢变灰。那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啊,那无数鲜血战士的英魂啊,在湘江两畔哭泣,连空气都是血腥的,悲壮的。历史在鸣笛,大无畏的长征精神锻造了大无畏的英雄。
  回首风雨来时路,湘江战役只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章血篇。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
  那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这是我们早早就知道的故事,深入骨髓,彻入灵魂,根植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胜利的凯歌,是胜利者的呐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73次访问,全刊已有44653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