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34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天道酬勤 业道酬精

——专访《哺乳动物学》译著者资环学院刘志霄教授

作者:学生记者 语涵查看:95


刘志霄译著



  《哺乳动物学概论》自198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我国动物学界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三十多年过去了,国外哺乳动物学研究硕果累累,我国哺乳动物学的教学与研究亟需与时俱进。历经1000多个昼夜奋战,我校生物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志霄教授终于推出了新译著 《哺乳动物学》,该书于今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校乃至我国动物学界一件盛大的喜事。近日,记者采访了刘志霄教授,了解了其译著诞生的过程。

承载师业,使命如天

      近年,刘志霄教授在参加国内学术活动时,经常有同行专家提及《哺乳动物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认为该书对推动我国哺乳动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该书没有再版,国内也缺乏其他综合性的替代性教科书,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只好复印该书以洞悉该学科领域的概貌。学科的发展毕竟日新月异,《概论》必须更新内容才能满足新的需要。2013年10月,在武汉会议期间,刘教授向博士生导师盛和林教授传递了同行的呼声。恰巧,盛教授也正在为此事与其他同仁交换意见。盛老是国内外著名的哺乳动物学家,除《概论》外,还先后出版过《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中国鹿类动物》、《哺乳动物学野外研究方法》、《中国野生哺乳动物》、《中国哺乳动物图谱》、《毛皮动物》等多部著作,并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但众所周知,写书是一项耗时、费力、费脑的宏大工程,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求著者必须具备耐心细致的心态和作风,特别要有好的体力和精力,因此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然而,需要是进步的强大推进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83岁高龄的盛老仍乐意牵头更新《概论》。2014年初,包括刘教授在内的编写人员经过反复交流,初步拟定了写作大纲,然后各司其职,开始系统地查询、收集及研读新近的文献资料。
  可是,2014年6月23日,盛老的一封信打破了刘教授平静的编写工作,“我这几天看新书和准备修订大纲时感到力不从心了。一、眼睛不好,不能久看屏幕文字,看小字只能用右眼,看一刻钟左右就模糊不清了;二、几天来为《概论》做准备稍多看了点书,大脑就兴奋,睡不好,失眠了。为了不损害健康,我请求你们理解,允许我打退堂鼓,不再要求你们配合我修订《概论》,对你们前期给予我的帮助深表感谢!也很抱歉。我想,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按你们的想法,单独或者联合写一本与《概论》不相关的新书。如果在某些方面要我帮助的话,我将力所能及地相助。”
  刘教授第一时间回信盛老:“无论做什么事,身体是第一位的,不说您年岁已高,身体还那么好,就我还不到50岁,体力就已感不支。有时,我也想别那么累了,混混日子算了。但一想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就一刻也停不下来。您作为导师在学术上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后生又岂能无所作为。为了不辜负您的培养和期望,我打算努力拼搏,准备写出一本全新的《哺乳动物学》,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您的支持和指导。”
  简短的两封信流露着真情,并折射出师生间天性的感悟:使命!

广纳博收,厚积薄发

      刘教授原来是我校84级生物一班的学生,作为第一任班长,不仅积极组织班上的活动,还经常为校园广播站撰写广播稿,获得“广播通讯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后来又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蓝山县楠市中学从事生物教育工作,正式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为更新知识,追求学问,1989年他考入新疆大学生物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许设科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在脊椎动物分类、生态及保护研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到新疆畜牧科学院中澳绵羊育种研究中心工作,从事绵羊的胚胎移植、营养、管理及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1994年,他又远赴上海读博,师从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室主任的盛和林教授。在盛老的指导下,他任劳任怨,奔忙于上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多省区,主要执行或参与执行多项有关麝、鹿、岩羊等哺乳动物生态与种群保护方面的国内或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动物学及保护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并在张富春、张大铭教授的统筹下参与有关鼠类生态和DNA疫苗免疫不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任动物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新疆动物学会副秘书长,教学、科研、管理相结合的多渠道磨练不仅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还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999年10月,刘教授还听从盛老之安排,在教学、科研、管理之余,又承担了《中国麝科动物》一书全部初稿的编写任务。2001年完成初稿,之后在盛老及其他著者的共同努力下,几易其稿,最终于2007年6月出版该书。该书概括了我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麝科动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麝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而且还是盛老及其弟子二十多年来对麝资源保护与研究辛勤实践的结晶。“八年的编写时间,使我对动物学知识的把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感觉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这无疑为我写好《哺乳动物学》一书蕴藏了底气,贮备了能量。”刘教授说。
  但凡事都不能只拘泥于现状,视野更宽才能看得更远,更何况做学问?2009年,刘教授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2010年3-7月到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出国前英语培训,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师从国际著名的哺乳动物学家科林?格罗夫斯教授。科林素以“实干”著称,近50年来先后到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数十个国家开展野生哺乳动物调查、博物馆标本核查、教学、科普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有蹄类分类学》、《灵长类分类学》、《灵长类与人类进化理论》、《大猩猩》、《野马、野驴和斑马》、《猪的祖先:猪属的分类与系统学》等多部著作。虽与刘教授之前未曾谋面,但作为麝科动物研究领域的同行,科林教授也对刘教授早有期待,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后生他亲自领着跑这跑那,帮助刘教授办理访学手续及安排生活,之后又毫无保留地把积累了几十年的麝类研究资料和他在欧洲、美洲、亚洲各大博物馆所拍摄的麝科动物的照片和盘托出,赠献给刘教授。刘教授如获至宝,精心整理,细心研读,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科研资源,结合在国内所积累的麝类研究资料,撰写了两篇有关麝科毛色多样性及分类进化方面的论文。
  “出来一趟不容易,要多学、多看、多做,要有所作为以不虚此行,不愧对国家。”为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出国学习的机会,刘教授在写作上述两篇论文的同时,还开始了对科林教授的著作《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对灵长类学历史的透视》的翻译。2015年1月,该译著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新闻网、团中央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2家权威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作家评选为我国“2015年度值得期待的30种图书”之一,并被百道网列入“中国好书榜?新知类”。
  回国之后,又结合湘西州溶洞众多的地理环境特点与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始对哺乳纲的第二大目———翼手目(即蝙蝠)展开生态生物学研究,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正是由于刘教授具有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兴趣,不囿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进取,兼收并蓄,先后从事过家畜、野生有蹄类、啮齿类、灵长类、翼手类等许多哺乳动物类群的研究工作,通晓哺乳动物的学科体系与发展态势,所以能够勇挑重担,承载使命。(未完待续)

 

      刘志霄,男,汉族,湖南省蓝山县人,博士,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动物学教学及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20多年,先后发表教研、科研论文70余篇。2007年,与盛和林教授主著《中国麝科动物》。201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著《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对灵长类动物学历史的透视》入选我国“2015年度值得期待的30种图书”及“中国好书榜”。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65次访问,全刊已有450660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