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46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远去的生命和当下的应对

——沈从文的生命态度与生命张力

作者:张建永查看:58


图为沈从文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图为张建永教授 孙立青摄


  今天我们坐在沈从文纪念馆,一起探讨沈从文,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沈从文先生1902年出生,1988年去世,今年是沈老逝世整整30周年。
  当年学校建设沈从文纪念馆是我提的建议,我想我们应该给沈老一个安生的地方,给他一生的辛劳,一生的爱,找一个相当于家庙的地方来遮风挡雨,我们后辈也可以在这里纪念他。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论是好奇还是崇敬,我觉得只要你走进了沈馆就是在缅怀沈从文,就是给沈老敬献了一瓣心香,我想沈老会感动的。
  今晚,我们在沈馆讨论“远去的生命和当下的应对”。为什么选择这一个题目?因为沈从文的一生,尽管有非常短暂的心理灰暗时期,但他一生中的生命状态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不屈不饶,不折不从,从一个标点符号都打不来的乡下人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留名青史的著名作家,这和他的生命状态有极大关系。任何人乃至所有有机生命都有其生命状态。古人说,文以气为主,一个人如果没有“气”,他就是病恹恹的,一个民族没有“气”,这个民族就是病恹恹的。我们缅怀沈老“远去的生命”,还要在沈老的生命状态中思考我们“当下的应对”。但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的生命状态不尽如人意,我们那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死。现在的年轻人,怕困难,但绝不怕死,一不留神就死给你看。这种生命状态极不理想。现在我不与你们交流大道理,我与你们交流的是沈从文的生命状态,沈从文这位生活勇者的生命状态。所以,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论。
  第一。简单介绍以下沈从文;第二,探讨他的生命态度;第三,谈论他生命的张力;第四,讨论我们当下的应对。
  首先,讲一下沈从文的一生。在沈从文先生86年起起伏伏的生命演绎过程中,真正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就是短暂的30年左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后,沈从文基本上被海峡两岸禁了。大陆这边认为沈从文是个反动文人,他写的书全部被禁止阅读。
  文学史上找不到500字以上关于他的内容。我们贬低沈从文,认为他的作品不值一提,一塌糊涂。但是奇怪的是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同时开禁。正如凌宇先生讲“不曾亏待历史的人,历史一定不会亏待他”。沈从文终于重新回到了文学界,重新回到了人们的心中。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孩童时非常顽皮,他最大的“长处”就是逃学。
  因为逃学,不喜欢读书,每次逃学就是与玩伴捉蛐蛐、下河游泳、互相打闹。
  他的家人实在管束不了,纠结之余决定将他送往部队当兵。于是沈从文来到了部队。这一来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时候,部队的长官叫陈渠珍,是湘西很有名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沈从文进入部队后跟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军人不仅会作战,而且特别崇尚文化,他让沈从文在他身边做一个文书。陈渠珍还喜欢收藏文物,常常都让沈从文帮他清点文物,沈从文对文学和文物浓厚的兴趣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后来沈从文所在的部队在军阀混战中被军阀打散,他在芷江投靠他的亲戚熊希龄,在这里读了书,同时还期获了他的第一份爱情。但非常遗憾,这一份爱恋成为他离开湘西的原因之一。在芷江沈从文认识了两兄妹。沈老当时是个税务官,加上他母亲把老家房子卖了钱由沈从文先生管理,手头上多少有些钱。这两兄妹就不断向他借钱,借了还,还了借,终于有一天这两兄妹不见了。沈从文在他的文章中描写过这个女孩,他写她的脸是白白的,圆圆的,算得上是他的初恋。他们兄妹拐钱跑了,搞得沈从文先生很郁闷。家产被拐,初恋被骗,痛不欲生,无言见江东父老,于是他离开湘西去了,往北京。
  其实沈从文本来也早就想去北京。那段时期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余热也波及到湘西,整个中国的青年都被新文化运动之火点燃了。他决心到北京去闯一闯。
  他当时小学都没读完,要考北京大学是非常难的,但是他不气馁,没考上没关系,他开始写作。到了北京第二年,他写了60多篇文章,五年后,就成了北京领衔作家,十年就成了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同时他还得到了一大批像胡适、徐志摩、林徽因等欧美留学博士教授的支持。尤其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在中国影响力非常大。他专文推荐沈从文,对助推沈从文起到关键作用。胡适聘请他到上海公学去教学。在教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第二次爱情。这一次非常美满,当然在恋爱过程中也遭遇了非常难堪的事情。沈从文是湘西人,湘西人的特点就是“讷言”,嘴巴不太会讲。他喜欢的人叫张兆和,中文系的学生,名门之后,人称“黑牡丹”。她的一颦一笑都显示出贵族气质。沈从文当时心中熊熊的爱情之火在燃烧,虽然自己不会讲,但他会写。于是,不管对方是否回复,他坚持每天一封情书。
  张兆和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万万没想到老师会追求她,心里不高兴,没有回复沈从文。由于沈从文反复来信,终于忍不住了,她就带着信到校长胡适那里抱怨。
  张兆和家和胡适家是世交,胡适把信打开一看,这是沈从文写的啊!他说沈从文写的不错呢,他顽固地爱上你了。张兆和一听更生气了,心想校长怎么能这么说话,所以她当时撂下一句话:我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抗打击力很强,他继续用他的笔最后把这个女孩 “擒拿归案”,成就了这段美好的婚姻。
  婚后他进入了创作高潮期,出了很多好作品。抗战开始,他到西南联大教过书,复原后又回到北京大学教书。他的主要创作就在这段时间。1949年后,特殊历史背景让他不能再写作。他说“我和我的读者已在老去”。但他的生命还在运动,人活着总要干点事,生命要承载你的灵魂到处去奔跑。在这时,他选择了文物研究,并且在文物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谈中国文学史喜欢用六个字代表六个人物——“鲁郭茅巴老曹”,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那时沈从文压根排不上榜,到了1996年,北京大学的王一川教授在编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把沈从文排了第二位。1998年时,北京大学一位文学研究权威人士编了一个文学史,将沈从文排在第三位。1999年《亚洲周刊》举办了全世界华文文学评奖,沈从文的《边城》排在第二。在我看来,沈从文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筛选,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伟大。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他两次被提名,特别是第二次,基本确定就是他了,但是沈从文却去世了。诺奖规定获奖者必须活着,所以这个奖项与沈从文擦肩而过。在我看来,这不是沈从文的遗憾,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这段期间,可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沈从文:第一是顽童,第二是士兵,第三是北漂。他在北京北漂时非常苦难,生活没有保障。他写了一封信向郁达夫求救。郁达夫专门赶到杨梅斜街酉西会馆来看他。看到沈从文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北京,蜷缩在生不起火的房间里瑟瑟发抖。他把身上的剩下的几个大洋给了他,羊毛围巾也给了他,还请他吃了一顿。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成长为伟大作家的。
  临近解放,郭沫若在香港发表了一篇文章批判他,这给沈从文制造了极大的压力。沈从文就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用了,不能写作,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湘西这块土地养育了沈从文,赋予了他顽强生命力,因此他的生命状态很快就恢复到一种积极工作的阶段。他最后一直以努力工作,不纠缠个人恩怨,努力为社会做点事情的生命状态走到最后。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用百折不挠来界定。
  第二方面,我们来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态度。我为什么用生命态度这个词,没有用政治态度?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很多政客都在写各种响亮漂亮的词汇来欺骗人民。“政治”被一帮政客弄坏了。沈从文对于当时流行的政治是不感兴趣的,甚至反感。但沈从文作为一伟大作家,不可没有他的政治。但是他的政治观念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不是抽象概念和某些理论家的权威理论,而是他自己从自己的生命感受出发,根据自己内心体验过的感受和升华的认识来判断一切。他说“我是无信仰的,我只相信生命”。他富有诗意地说过,“决心用一支笔,来好好地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挥霍的形式。”我特别欣赏这几个词,一个是“最后”一个是“浪漫派”,沈从文对自己的判断十分准确,他确认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那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的他,在20世纪,怎么来运行他的生命呢?他选择了“挥霍”。按我们的理解,“挥霍”这个词在当下意义不好。但是沈从文有意识选择这个词,用它来表示对生命痛快淋漓的张扬,像“挥霍”一样,大胆、直率、热情,让生命在一种自由状态下运行。
  我觉得这就是沈从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他的宣言。比如说,在他的文章 《一个戴獭皮帽子的朋友》《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我们能感受到沈从文用生命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用生命去收割幸福,而不是被礼教框覆住。这个观点正好和五四时期讲的“民主”、 “自由”相关联。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儒学。这个阶段,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但是到董仲舒时期,独尊儒术之后,阴阳五行之术容纳进来,就滋长了对人性的框覆。到宋明理学之后,“存天理,灭人欲”使儒学走到了它的反面,而这时,它一直成为压在中国人心里的一块石头。因此鲁迅先生觉得,我们是活在铁屋子里面,尽管我们可以走动,但我们灵魂被锁闭。鲁迅先生要“呐喊”,要救救我们的孩子,其实跟沈从文的要“挥霍”我们的生命是相统一的。
  从以上看出沈从文的生命状态有如下内容。
  一、他用生命去感悟是非。
  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无论我到哪里,心里都带着一杆秤。我用自己这个秤去秤是非,秤对错。他不相信跟自己生命体验没有关系或者说自己生命还没有体验到的所谓认识。我们如果能做到沈从文这一点会非常好,但是我们似乎没做到。尤其网络时代,每一则热点都会引起无休止的谩骂或者讨论,大多数都是跟风随大流,很少有人独立思考。但沈从文就坚守一条 非 常 朴 实 的 原理——经历过,体验过才知道对错。他说过,他的智慧应当直接从生活中吸收消化。
  他坚持五四精神一辈子不变。他坚持民主自由,为了捍卫当时内心的独立而保持精神独立。他坚持以美和善去改变国民性。《边城》中就流露出了沈从文“美”和“善”的思想。他坚持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到后来不能搞文学了就去搞文物,这也是他的选择。
  二、他以生命感悟为批判定位。
  他对事物判断的准则不是别的,而是依凭个体生命的感悟来定位的,绝不随风倒。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全盘西化。一些中国知识分子高呼,不要读中国书,打倒孔家店。在这个时候,乡下来到北京的沈从文则保持了清醒头脑。他一方面看到西方文化先进的方面,一方面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并非如当时那些旗手认为的毫无价值。所以,沈从文可以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保持清醒的作家,从这点说,他的确伟大。
  沈从文当时已经触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问题”怎样解决。从历史上看,一种是从西方文化引进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这显然走不通;另一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问题,这显然也走不通。那用何种方式?当时沈从文就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去创作,去根据生命感悟去取舍,去判断是非好坏。他对待传统,认为符合人性的美善才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他的观念中有传统的自信。现代化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不是什么都不好,传统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去张扬我们好的东西,批判错误落后的糟粕。现在看来,沈从文在几十年前有就这样的观念,确实了不起。
  三、沈从文以生命感悟来张扬生命的庄严。
  我觉得他提出的生命的庄严就是我要提出的生命态度。我们要活得像“人”一样,有好的生命状态。在沈从文的作品里,他高度赞扬健康、阳光、朴实、勇敢、善良。他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沈从文老先生写的,他在这个作品里写阴阳两性的生命在雨后的交织中间获得一种畅快淋漓的爱。所以他说“我崇拜朝气,我喜欢自由,我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他和海德格尔很接近,海德格尔也有一句话叫做: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认为这才是人应该有的状态。
  为什么沈从文伟大?因为他向远方凝目,看得很远,不囿于眼前利益。这种生命才是庄严的。我们应该让我们的生命活得庄严,活得独立。沈从文的《边城》《萧萧》等都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庄严,让我们觉得即使我们没有一个明晰的目标,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壮实一些。所以他说美丽永远是一种善的形式,文化的向上就是追求善的象征。
  第三个方面,我们谈谈生命的张力。
  沈从文一直追求 “人与自然的契合”。这是他生命张力的精神基础。文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终极目标。但是,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同样创造了和文明相龃龉的不文明的文化。比如人格上的“阉宦人格”, “阴性人格”就是如此。
  怎样才能走向更加文明,沈从文提出的是要培植“健康、阳光、勇敢、坚毅、担当”等性格。这些主张看得出体现了一种“生命张力”。他强调这种张力,就是一种自然之力,一种该长高就长高,该长壮就长壮,该繁殖就繁殖的自然之力。
  1、强旺的张力沈从文看透了都市文化带给人类的种种弊端,浮华、虚饰、腐败、堕落、焦虑、浮躁等等。他认为都是“阴性人格”所致。他坚定不移相信乡村那种在艰难环境中砥砺而成的粗燥但坚强,野蛮但豪放,粗心但大气的素朴人格。《石子船》中水手八牛的勇敢;《虎雏》中生鲜如豹的虎雏;《边城》隐忍担当的傩送都是这类人格。
  2、真诚的性力性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沈从文鄙夷的是都市那种 “阉宦人格”。在爱的面前胆小怕事、斤斤计较,不敢担当,不能展示生命的进取力,都是不正常的性状态,这些精神阳痿症是都市人格特征,是在灯红酒绿之中培植出来的,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极为不利。这帮生殖力不足的人谈何以强旺生命为国家担当。
  《柏子》对岸边女人的感情,《雨后》知道你要来,所以我等;《一个山大王》中的山大王刘云亭,冒死也要和女牢中的女匪首相爱并媾合。
  3、坚韧的耐力生命张力不仅是进取,在沈从文这里,还包括一种韧性,一种对命运的抗打击力,一种隐忍耐受力。《菜园》就说的是一个女人好不容易把儿子养成大学生,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后来出现的变故,儿子因革命和媳妇一起被敌人杀害,这个母亲平静隐忍地又坚持活了三年。最后一年才平静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萧萧》把萧萧的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做了严酷对比。在自然人性方面,她获得了情窦初开的快乐,但是,在自然人性方面,她作为童养媳与花狗的媾合不合礼数,因此被罚要么沉潭要么发卖。后来被大伯留下来生下孩子,而后又是她的儿子娶了童养媳。
  命运轮回,萧萧遭遇到的儿子也会遭遇到。她作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农村女人,只有忍耐,并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上帝赋予的故事。
  对湘西农村大量这样的平凡人物,沈从文以巨大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他们既或得不到更好的生活也要把生命延续下去的坚韧做了悲悯性赞赏。
  他说: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女儿,继续在这个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拥有的一切努力。
  第四个方面就是当下的应对。
  从文先生这个伟大的生命已经远去了,后面无数鲜活的生命来到这个世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我们的经济现在到了世界第二位。物质问题解决了,同时有一些新的价值观产生,但是有一些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比如,他强烈地批判一种“阴性人格”。
  他的“阴性人格”指:
  a、阴鄙性。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祟。应世技巧圆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b、阉寺性。对国家貌作热情,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感情。雄身而雌声。(虚伪的大道理讲述者)c、庸常性。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平庸的世俗混混)这些人具有生物学上的退化。这些都是市侩人生观所致。如何治疗这种“阴性人格”,他开出的良药,在哲学上提出建设“优美理想的人生哲学”。用纯洁、朴素、童心来对症下药。
  他认为,“阉宦人格”盛行。阉宦是懒惰、小气、生殖力不足。
  这种尖锐批判主要在都市文学系列之中。《八骏图》、《绅士的太太》。他的文化理想寄存在乡村。主要代表作有《边城》、《柏子》、《丈夫》、《神巫之爱》、《月下小景》、《三三》、《雨后》、《阿黑》《虎雏》等。
  翠翠的爱、戴水獭皮帽子的兄弟、柏子都是代表。这些代表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美丽当永远都是善的一种形式,文化的向上就是追求善的象征。”在这些问题上,沈从文似乎提供了一个范本供我们参考。
  第一要向远方凝目,不要仅盯住眼前的几粒“花生米”,要看到远方的“麦田。”沈从文说,从五四以来,他一直抱着文学革命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初衷,除了不得已的时候。他一直盯住远方,用文学改变国民。
  第二是向生命问道。向生命问道,不是向书本问道,不是向大人问道,也不是向智慧时尚问道,因为生命的感悟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火烧到皮毛上,你觉得烫,这个时候你绝对不会觉得冷。冰贴在你皮肤上,你一定觉得是冷,而不是热。其实生命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感觉相对是真实的。那种印象会帮助你作判断,帮助你问道。如果你盲从一些观点,盲从时尚,你很可能会不断觉得自己做错了跟错了。
  第三是向生活取栗。向生活取栗,一定是贴近大地,拥抱生活,不离开实际,不高高在上。
  第四是与自然和谐。与自然和谐首先得从行动上与自然和谐,再就是灵魂与自然和谐。
  第五是与快乐建构。我觉得快乐太重要了,快乐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我们不快乐大都是因为每一次阈限值设得过高。快乐主要在于自己内心的态度。我们最基本的快乐是建立在健康之上的。快乐还要懂得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也要有担当。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朋友,对兄弟,对姊妹,对事业要有担当,这样的快乐才是高层次的健康的快乐。最后快乐就是不要老用一种阴暗的心理去看社会,看人生,哪怕别人是用阴暗的手段来对你,你懂得防护之后,你还是要阳光的看待这个社会。(此文为张建永教授在“立人”读书沙龙上的讲话,编者根据录音整理)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229次访问,全刊已有450307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