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49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怀 念 季 羡 林

作者:张茂豪

  2009年季老逝世的当日,我在自已的博客写了悼念季老的小文。在季老九周年忌日到来之际,特向校报投稿以此深切缅怀季老。
  7月11日,季老、任老两位世纪文化巨子同时驾鹤西去,离我们远行了。当闻此噩耗之时,不禁唏嘘良久,感慨万端。观之今之学界,繁荣兴盛的背后,病态尽显,乱象丛生。几成名利角逐之所,一派虚浮之气。回想季老坚辞“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三顶桂冠,比之此种实诚、谦逊和超脱,反差是何等的强烈和鲜明,真可谓之天壤之别!
  我平素喜欢季老,关注季老,崇仰季老,知道他是位学问渊博、著作等身的大师,是位不讲假话、真诚朴厚的学人,是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却从来没有研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从来没有涉猎过他的高深学问,也很少欣赏过他的那些美文。但同时又一直有股阅读的冲动,总想找个大块的时间,到图书馆借几本季老大作,来个大快朵颐。就在季老去世的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瞥见季老《留德十年》的书目,于是如饥似渴的拜读起来。果然,名不虚传,如饮甘露。季老走了以后,就有了更为迫切、强烈的阅读愿望。适逢暑期闲暇,放下案头工作,一气品读了季老近年作品《病榻杂记》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等篇什。品阅过后,余香在口,欲罢不能,继续在网海遨游、搜寻……季老在我心中的形象定格是,一如邻家老头,着一身蓝布衣装,戴一顶绒线帽子,穿一双平口黑面布鞋,亲切和蔼,温文尔雅,全然没有权威的威严和傲慢,也没有读书人的清高和迂腐,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让你觉得可爱、可亲、可信。季老的散文作品,的确堪称美文。阅读过程,不失为一种高雅享受,并使我深切感受到了 “文如其人”的内涵。清新朴实,自然流畅,不事雕琢,一如家乡田野里的泥土,又如燕园池塘里的季荷;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不事做作,象朋友、象老师,象老人,面带笑容在与我们娓娓叙谈;幽默风趣,轻松愉悦,不板面孔,犹如一个童心未泯的顽童,眨巴着眼睛与我们嬉笑打趣;行云流水,神采飞扬,充满灵气和智慧,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充溢着激情、文思奔涌的圣哲的身影。
  从齐鲁大地走出的一个农家子弟,凭着勤奋,凭着执着,凭着天赋和机遇,他鲤鱼跳“农”门,而且一跳而不可收拾。一跳跳入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园;再一跳跳入学术圣殿--德国的哥廷根;又一跳跳入了知识的象牙塔--北京大学。在人生漫漫的长途,从上个世纪之初,一路走来,他遇到了瓦尔德.施米特先生,教会了他梵文;他邂逅了西克教授,传授了他吐火罗文;遇到了陈寅恪大师、 胡适之校长、汤用彤院长,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英雄”有了一片自己的“用武”之地,从此他学术日隆,身望日高。他从一个青年学子,“十年磨一剑”成为“身怀绝技”的洋博士;从一个普通学者,一个星期直升为显赫的北大教授;又经漫漫岁月锻造成万人崇仰的世界级大师!他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恩师,感谢每一位帮助过他的人。他以学问,他以人品,他以自己的一生回报祖国,回馈社会,又滋养了无数的桃李,培养了一代代学人。他不仅是学界的精英,他还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无怪乎每临生诞温家宝总理都要亲往看望;无怪乎追悼会场那么多人前来送行,虔诚鞠躬,哀痛不已。
  季老自称杂家,的确他的学问不仅高深而且宽广;他的学问不仅缜密而且精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胡适先生的名言,也是季老的座右铭。漂洋过海哥廷根,学问一做十年冷。留德十载无旁骛,终成大器报国门。这是我的感慨之言。做学问何止坐十年冷板凳啊,终其一生,皓首穷经,方成大家。这也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学通华梵,学通中西,学通古今,确是季老浩瀚学问一个恰如其分的概括。从梵文,到吐火罗文,更不消说英、法、德、俄文,据说季老精通七种外文;从印度古语言,到佛学(史),到中外文化交流史,到敦煌学;从比较文学,到文学翻译,到散文创作,处处留下了开拓的足印、坚实的脚步,处处竖起了高大的丰碑,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永远怀念季老。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想,今天有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界明星,明天或许还会层出不穷的涌现,但还会出季羡林,任继愈这样的大家吗?我很犹疑,我很惶惑!
P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34次访问,全刊已有4463623次访问